预习步骤


实验原理(简要阐述实验原理,并说明核心要素的仿真度)

黄酒酿造历史悠久,品种繁多。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,各地黄酒形成了各自的酿造方法和独特的风味。绍兴加饭酒是干型黄酒的典型代表,在1979年第3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优质酒,其生产操作在黄酒中有代表性。传统法酿造绍兴加饭酒,主要工艺特点是使用淋饭酒母和摊饭操作法来生产,每年小雪前后(11月下旬)投料,至立春(次年2月初)榨酒,发酵期长达70~80d发酵容器为陶质的大缸、大坛,在大缸中进行前发酵和主发酵,在大坛中进行缓慢的后发酵。现将酿造方法介绍如下:

 

2.png

2 传统工艺流程图

知识点:共 12

1)配料:传统工艺绍兴酒的发酵容器为大缸,容量为500kg,我们以缸为单位,根据传统工艺秘方配制每缸用糯米、麦曲、水、浆水、淋饭酒母、糟烧用量。

2)浸米:控制浸米时间随气温不同而变化。

3)蒸饭:将沥去浆水的糯米用挽斗从缸中取出,盛于竹箩内。将每缸米平均地分装成4甑蒸煮,每2甑原料酿造一缸酒。蒸米饭要求达到:外硬内软,内无白心,疏松不糊,透而不烂且均匀一致。

4)摊饭(冷却):严格控制摊饭品温与气温关系。

5)落缸 :严格把控落缸后物料品温,随时根据气温适当调整,同时按照落缸时间的先后,可对品温和酒母使用量做适当的控制。及时做好酒缸的保温工作,防止升温过快或降温过快。

6)开耙:开耙有高温和低温两种不同的方式。高温开耙待醪的品温升高到35℃以上才进行第一次搅拌(开头耙),使品温下降。低温开耙是品温升至30℃左右进行第一次搅拌,发酵温度最高不超过30℃。开耙品温高低掌握得不同,会影响到成品酒的风味。表4   热作酒开耙品温控制情况(室温0~10)

在糖化发酵及开耙这一重要的酿造过程中,应十分重视以下几点:

严格控制品温变化,及时用开耙搅拌和去掉保温物进行调节。

注意酒精度的变化,根据开耙时感觉,前四耙有明显的酒精变化,四耙结束时酒精浓度达到10%以上,前酵结束灌坛时须在13%以上,后酵结束应超过19%

密切注意酸度变化。酸度是衡量酒质优劣发酵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。头耙时总酸在3.0~4.5g/L,前酵结束灌坛前在6.0g/L左右,后酵结束时最好控制在7.0g/L以内,否则影响风味。

酒醅中的糖分变化是进行控制发酵、调节品温的一个依据,头耙时含糖量在80~100g/L,四耙后降至40g/L左右,前酵结束时应保持在30g/L左右,以后糖分消耗与增长大致平衡,至后酵结束时一般在10~30g/L

注意酒醅中酵母数的增减情况,一般以主酵四耙结束时为依据,此时酵母细胞数在5~10亿/mL,太少表明主酵不正常。以后基本保持在这一范围,直至后酵结束。由于绍兴黄酒酒药中的酵母活力较强,虽是后酵长时间静置养醅,酵母死亡率也低于10%

(7)后发酵:

四耙后,一般在每日早晚搅拌两次,主要是降低品温和使糖化发酵均匀进行。但为了减少酒精的挥发损失,在气温低时,应尽可能少开耙。

5~6d,品温和室温接近,糟粕下沉,主发酵阶段已结束,由搅拌期转入静置期,将酒醪搅拌均匀后分装在酒坛中进行长期后发酵(养醅)。

每坛约装20kg,坛口盖上一张荷叶。3~4坛堆为一列,堆置在室外,最上层坛口加盖一小瓦盖。为保证后酵发酵的均匀一致性,堆往室外的半成品坛应注意适当控制向阳和背阴的堆放处理。

8)压榨:经过70~80d的发酵,酒醅已经成熟,用木榨对酒醅进行固液分离,称为压榨。①对酒醅的要求: a.从色的方面判断;b.从味的方面判断;c.从香气方面判断。②压榨要求:a.酒醅的搭配;b.压榨要求。

9)过滤 榨出的酒液称为生酒或生清。

生酒在澄清过程中,酒质会发生变化。随着澄清期的延长,酒味逐渐变为甜醇,主要是由于淀粉酶将残余糊精和淀粉分解成糖;蛋白水解酶把蛋白质、肽分解为氨基酸所致。延长澄清期对促进酒的老熟起到一定的作用,但要防止酒质酸败。

10)煎酒:将澄清的酒液:加热到90~92℃,以杀灭酒液中的微生物和破坏残余的酶,并使部分蛋白质受热凝固析出,低沸点的生酒味成分被挥发排除。

11)装坛:陶坛预先洗净并用蒸汽灭菌,趁热灌入灭过菌的热酒。

12)封坛成品:灌坛后酒坛口立即用煮沸灭菌的荷叶覆盖,再盖上小瓦盖,包以沸水杀菌后的箬壳,用细篾丝扎紧坛口,运至室外,用黏土做成平顶泥头封固坛口(俗称“泥头”),加盖绍酒红字。该泥由黏土、盐卤及砻糠三者捣成。待泥头干燥后,运入仓库贮存。

实验方法与步骤要求(学生交互性操作步骤应不少于10步)

1)实验方法描述:

a.项目开展总体说明

本项目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。学生需要先在线自主学习从原料选择、黄酒酿制完整工艺流程,重点掌握前发酵工艺流程,并通过仿真软件测试后方可预约实体实验,保证了学习的质量。之后,在教师指导下,学生进入中试车间完成黄酒生产的实体生产实践和花雕设计品的3D打印成品。

b.虚拟仿真实验部分说明

人员更衣消毒后进入模拟生产车间。

 

image.png
进入模拟生产车间场景

2)学生交互性操作步骤说明:

I配料:加饭酒每缸用糯米144kg、麦曲25kg、水68.6kg、浆水50kg、淋饭酒母8-10kg50%vol糟烧5kg

II浸米:米浸入时,水面应高出米面10-15cm,防止吸水后米层露出水面。浸米时间随气温不同而变化。在室温5-15左右时,侵渍小于15天;在室温5以下时,浸米15-20天,总酸(缸心取样)由原来的0.3g/L上升到12-14g/L

浸米在大缸中进行,每缸288kg,供两缸投料用。由于浸米时间长达15-20d,浸米过程中应经常注意米的吸水程度和水的蒸发情况,及时补水,勿使米层露出水面。浸米期间,要捞去液面的菌醭,防止浆水发臭。

浸米15d后的物理变化

项目

 1

2

浸渍前米质量/kg

288 

288

浸渍后米质量/kg

  402

 402

浸渍前总酸(缸心取样)g/L

0.3

 0.3

浸渍前总酸(缸心取样)g/L

 12-14

  12-14

浆水质量/kg

168

 165

原米含水量/%

 14.61

14.61

浸渍后含水量/%

43.00

 41.88

浸渍后质量损失率/%

6.91

 6.50

浸渍后淀粉损失率/%

5.28

  4.54

浆水中淀粉含量/% 

 0.24

 ---

浆水固形物/% 

   3.35

  3.32

III蒸饭:将沥去浆水的糯米用挽斗从缸中取出,盛于竹箩内。将每缸米平均地分装成4甑蒸煮,每2甑原料酿造一缸酒。蒸米饭要求达到:

外硬内软,内无白心,疏松不糊,透而不烂且均匀一致。

饭蒸得不熟,饭粒里面有生淀粉,淀粉的糖化不完全,会引起不正常的发酵,使成品酒的酒度降低而酸度增加,这样不仅浪费原料,而且影响酒质。

饭蒸得过干糊烂也不好,不仅浪费了蒸汽,而且容易结成饭团,不利于糖化和发酵,也会降低酒质和出酒率。

IV摊饭(冷却)  米饭摊冷或鼓风降温的要求是

品温下降快而均匀,不产生热块,更不允许产生烫块。

若冷却时间长,米饭就可能被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侵袭,而且糊化后的淀粉在常温下放置较长时间后,会逐渐失水,淀粉分子间重新组成氢键而形成晶体结构,这种现象称为米饭的老化或回生。老化后的淀粉不易被酶作用。粳米和籼米直链淀粉含量高,更易产生老化现象。

冷后的饭温高低依据气温的不同而调整,常控制在50~80的范围内。摊饭品温与气温关系见表2

摊饭品温与气温关系

气温  单位:

摊冷后饭温 单位:

0~5

75~80

6~10

65~75

11~15

50~65

气温与落缸要求温度

气温  单位:

落缸后品温  单位:

0~5

28~29 

6~10

27~28

11~15

 25~27

V落缸

①发酵缸及工具须预先清洗干净,并用石灰水、沸水灭菌。

②在落缸前一天,先将投料清水盛入缸中备用。落缸时分两次投入经冷却后的米饭。

第一批米饭倒入后,搅拌打碎饭块;第二批米饭倒入并搅散饭块后,依次投入麦曲、酒母和浆水。搅拌均匀,然后将物料翻盘到相邻缸中(俗称盘缸),继续把留下的饭团捏碎,使缸中物料和品温更加均匀一致。落缸后物料品温一般掌握在25~29℃,应根据气温适当调整(表3),同时按照落缸时间的先后,可对品温和酒母使用量做适当的控制。及时做好酒缸的保温工作,防止升温过快或降温过快。

气温与落缸要求温度

气温  单位:

落缸后品温  单位:

0~5

28~29 

6~10

27~28

11~15

 25~27

VI开耙:开耙有高温和低温两种不同的方式。高温开耙待醪的品温升高到35℃以上才进行第一次搅拌(开头耙),使品温下降。低温开耙是品温升至30℃左右进行第一次搅拌,发酵温度最高不超过30℃。开耙品温高低掌握得不同,会影响到成品酒的风味。高温开耙因发酵温度较高,前期发酵速度较快,但酵母易早衰,使发酵能力减弱,酿成的酒含有较多的浸出物,口味较浓甜,俗称热作酒,又叫甜口酒。低温开耙的发酵比较完全,成品酒的酸味较低而酒度较高,易酿成没有甜味的辣口酒,俗称冷作酒。

冷作酒开耙品温控制情况(室温0~10℃

耙次

品温/℃

相隔时间/h

头耙

23.0~24.0

下缸后经过10-20

二耙

24.0~27.0

6~7

三耙

21.0~23.0

4~5

四耙

21.5~23.0

4~5

 

热作酒开耙品温控制情况(室温0~10℃

耙次

品温/℃

间隔时间/h

头耙

37~38

下缸后经过10

二耙

31~33

4~6

三耙

39~31

3~4

四耙

27~30

3~4

 

在糖化发酵及开耙这一重要的酿造过程中,应十分重视以下几点:

严格控制品温变化,及时用开耙搅拌和去掉保温物进行调节。

注意酒精度的变化,根据开耙时感觉,前四耙有明显的酒精变化,四耙结束时酒精浓度达到10%以上,前酵结束灌坛时须在13%以上,后酵结束应超过19%

密切注意酸度变化。酸度是衡量酒质优劣发酵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。头耙时总酸在3.0~4.5g/L,前酵结束灌坛前在6.0g/L左右,后酵结束时最好控制在7.0g/L以内,否则影响风味。

酒醅中的糖分变化是进行控制发酵、调节品温的一个依据,头耙时含糖量在80~100g/L,四耙后降至40g/L左右,前酵结束时应保持在30g/L左右,以后糖分消耗与增长大致平衡,至后酵结束时一般在10~30g/L

注意酒醅中酵母数的增减情况,一般以主酵四耙结束时为依据,此时酵母细胞数在5~10亿/mL,太少表明主酵不正常。以后基本保持在这一范围,直至后酵结束。由于绍兴黄酒酒药中的酵母活力较强,虽是后酵长时间静置养醅,酵母死亡率也低于10%

VII后发酵:

四耙后,一般在每日早晚搅拌两次,主要是降低品温和使糖化发酵均匀进行。但为了减少酒精的挥发损失,在气温低时,应尽可能少开耙。

5~6d,品温和室温接近,糟粕下沉,主发酵阶段已结束,由搅拌期转入静置期,将酒醪搅拌均匀后分装在酒坛中进行长期后发酵(养醅)。

每坛约装20kg,坛口盖上一张荷叶。3~4坛堆为一列,堆置在室外,最上层坛口加盖一小瓦盖。为保证后酵发酵的均匀一致性,堆往室外的半成品坛应注意适当控制向阳和背阴的堆放处理。

VIII压榨:经过70~80d的发酵,酒醅已经成熟,用木榨对酒醅进行固液分离,称为压榨。在传统黄酒的生产中,压榨是用木榨进行的,压榨时将待过滤的醪液灌入绸袋,放入木榨的木框内,在榨杆的一头添加石块,使清液流出。

对酒醅的要求:由于受气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使得酒醅的成熟期有长短。黄酒压榨要求酒醅成熟后进行,不够成熟则酒糟与清液难以分离,造成压榨困难及清酒的浑浊;而压榨不及时,则总酸偏高甚至变质,称为失榨。但酒醅什么时候可以压榨,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摸索进行掌握,一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判断。

a.从色的方面判断:酒醅的糟粕已完全下沉上层酒液已澄清并透明黄亮,这种情况可以说基本已成熟;如发酵期已到,色泽仍淡而浑浊,这就说明还未成熟或是已变质;如色泽发暗,口尝有熟味,这是失榨的现象,往往发生在气温高的情况下。

b.从味的方面判断:口尝已有较浓的酒味,口味清爽,后口略带微苦味,酸度适宜。如有明显酸味,这说明酒醅已开始变质,应提前搭配压榨。最好取少量酒液,经加温后品尝及分析酸度,这种判断方法更为确切。

c.从香气方面判断:嗅之有正常的新酒香气,无其他异杂气。除了采用感官方法判断外,还应该配合理化指标来进行判断,即酒精度及总酸已达到规定的要求,而且基本趋于稳定,无多大变化;或酒精度有下降趋势,总酸有上升趋势,并经品尝,基本符合要求,就可以认为酒醅已成熟,即可压榨。

压榨要求

a.酒醅的搭配:需压榨的酒醅,原则上应按先后次序顺序进行压榨。但由于黄酒的发酵操作和温度控制等多方面的原因,酒醅与酒醅之间会产生一定差别,特别是口味上。因此,在压榨前一般要对酒醅进行搭配调整。搭配主要是根据理化指标的化验结果进行,也要注意口味间的不同,使各批次的酒质趋于统一,使一些指标上有轻微不合格的酒能达到规定的要求。

b.压榨要求:对压榨的要求主要有生酒澄清、糟板干燥和时间长短3个方面。时间的长短又取决于清和干,如果不干不清,起不到压榨作用,既会影响酒的质量,又会影响出酒率。

IX过滤 榨出的酒液称为生酒或生清。

静置23d,使少量微细的悬浮物沉入酒池或罐底,使酒液澄清。澄清须在低温下进行,且时间不宜过长,以防酒质变坏。经澄清后的酒液,尚有一些不易沉淀的悬浮物存在,一般还要经过硅藻土过滤。

生酒在澄清过程中,酒质会发生变化。一般刚压榨的生酒,品尝时酒味感到粗而辛辣,随着澄清期的延长,酒味逐渐变为甜醇,主要是由于淀粉酶将残余糊精和淀粉分解成糖;蛋白水解酶把蛋白质、肽分解为氨基酸所致。由此可见,延长澄清期对促进酒的老熟起到一定的作用,但要防止酒质酸败。

X煎酒:将澄清的酒液:加热到90~92℃,以杀灭酒液中的微生物和破坏残余的酶,并使部分蛋白质受热凝固析出,低沸点的生酒味成分被挥发排除。

XI装坛:陶坛预先洗净并用蒸汽灭菌,趁热灌入灭过菌的热酒。

XII封坛成品:灌坛后酒坛口立即用煮沸灭菌的荷叶覆盖,再盖上小瓦盖,包以沸水杀菌后的箬壳,用细篾丝扎紧坛口,运至室外,用黏土做成平顶泥头封固坛口(俗称泥头),加盖绍酒红字。该泥由黏土、盐卤及砻糠三者捣成。待泥头干燥后,运入仓库贮存。

image.png

8  实验项目操作流程